|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4年万秀区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2014-2-28 |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1日在万秀区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罗伟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落实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全力以赴调区划、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和区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1+1>2”的目标。 ——高效平稳推进新区组建,迈开了跨越发展新步伐。 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部署要求,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高效平稳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完成了新万秀区政府的组建,各项工作实现无缝接轨、平稳过渡,迎来了跨越发展新机遇。 新的战略部署全面实施。立足区划调整新起点,坚持“产业强区、开放兴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工业新兴区、商贸核心区、旅游中心区”的发展定位,确定了“建设一个更具实力、更有保障、更显美丽、更富文化、更为幸福、更加务实的新万秀”的发展目标,为实现“惠民强区”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先后实行“双轨分片”负责制和新的承责团队责任制,一手抓区划调整、一手抓经济发展,真正做到区划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双促进”。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8.2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3亿元,增长32%;财政收入7.63亿元,增长19.8%;外贸进出口总值3.08亿美元,增长4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1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9313元,增长11.9%。 ——深入开展“三年一工程”活动,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以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列入市层面统筹推进的113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67.6亿元,增长76.5%,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的104.1%,增速排全市第3位。其中,三威公司技改、黄埔化工公司异地重建等32个项目顺利竣工;利辉矿业、进口废纺织材料分类加工等14个项目建成投产;年产7万吨胶原原料、塘源一号路、高旺防洪堤等80个项目开工建设;西江四桥、大利口码头等交通项目开工建设;旺城广场、丰业香樟园、半山一品等房地产项目进展顺利;粤桂新城、“三冲”新城、龙湖新城、太和新城、富民新城、高旺新城“六新城”项目加快推进。加大征地拆迁和“打非治违”工作力度,年内共征地约6000亩,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企业取得新成效。持续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安排11个企业服务队,以企业转型升级和扩产达效为重点,对全区50家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保姆式”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年共为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用工等问题267个,帮助43家企业争取信贷资金20.9亿元,帮助微型企业争取补贴资金1161万元。工业企业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6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2家,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5%。 园区建设招商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园区建设(招商)年”活动,持续掀起园区建设和招商热潮。投入资金3.55亿元,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园区吸引力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松脂生态产业园、食品医药产业园、塘源现代制造业产业园成为粤桂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实现税收2.8亿元。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区引进招商项目206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4个,超10亿元项目3个,新签约招商项目11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9.7亿元,增长22.6%。 安居乐业工作得到新提升。坚持实施“安居乐业”工程,石鼓冲地灾综合整治工程已签约1727户,占总任务的91.7%;搬迁1139户,占总任务的66%,房屋拆除和土地平整工作稳步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公租房、安置房项目建设加紧推进,新增492户居民享受廉租住房补贴,340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部竣工;新发展微型企业410家。 ——坚持不懈推动转型发展,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商贸服务业不断提档升级。巩固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着力培育壮大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重点推进的29个商贸流通项目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8%。特色商圈(街区)建设加快推进,鸳江丽港、骑楼城、宝石城、太阳广场、旺城广场“五商圈”中心地位日益凸显,新建成的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老码头美食广场、富民赏石美食花卉文化街成为梧州品牌特色街区,广受游客和市民的追捧。以仙人湖、圣文园、桃花村和骑楼城—龙母庙—历史文化长廊国家4A级景区为重点的休闲生态旅游日益活跃。成功举办梧州国际宝石节宝石饰品设计大赛、第二届梧州市骑楼城文化旅游节和盛意达动漫创作大赛,吸引了200多家市外各地客商参会参展,接待国内外游客超50万人次。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9亿元,增长11.5%。 现代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共发放粮食、良种、农机、林业和渔业等各种补贴1862.9万元。投入3562万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1064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4901亩,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六堡茶、思委米、夏郢菜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0.8万亩,其中思委米种植面积达2万亩;六堡茶年加工产量达7000多吨,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进一步扩大大自然、绿欣等品牌蔬菜种植面积,填补了市区周边无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空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亿元,增长2.7%。 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完善税源动态监控和税收征管办法,稳定基础财源,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强化财源建设,加大对神冠、三威等重点税源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壮大重点财源。理顺财税体制,争取到市财政下放原入市级库的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入城区级库;获得分享梧州工业园区企业新增税收、神冠蛋白公司税收的比例分别提高2个和5个百分点;争取到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130万元、自治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3770万元,大大缓解了财政收支压力。完善城区财政资金拨付、审批、使用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化解历史债务约7000万元;在镇级试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财政评审项目54项,评审金额21.43亿元,核减节约政府投资资金3500万元,保障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民利,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 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大力实施社保惠民、文化惠民、卫生惠民、水利惠民、交通惠民等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44个子项民生项目全部得到落实,累计完成投资1.59亿元,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在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补助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低保提标。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医疗救助费用即时结算制度,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为劳动者追回工资119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等资金2800多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2万人次。 其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筹措2000多万元改扩建大东路小学、莲花小学等24所学校和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发放贫困学生营养改善补助和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250多万元,安排39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加快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乡镇卫生院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完成人口计生目标管理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万秀风采暨社区居民节、“璀璨广场”等各类大小文艺演出200多场。村级活动场所日益完善,新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开展了“千村万户”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宝石、上三云、桂北和民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绿满八桂”工程造林绿化面积达2.3万亩。积极配合全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投入资金435万元用于城区绿化。积极开展“五乱”现象专项整治行动,城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开展“美丽万秀·清洁乡村”活动,全区3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理事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机制以及城乡清洁保洁长效机制初步形成,镇村面貌明显改善。 ——积极稳妥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社区管理创新工作亮点纷呈。新建成宝石、上三云等5个面积300平方米以上一站式、多功能、示范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构建了具有万秀特色的“网格化管理+十分钟便民服务+星级评分”管理服务体系,并在全市社区逐步推广;全面推行流动人口管理“三云模式”,全区流动人口登记率达100%。 社会稳定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严打整治”系列专项行动,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26.4%,打掉黑恶团伙9个54人。实施禁毒“启航工程”,与150多人签订了戒毒协议,帮助200多人接受药物维持治疗。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试行社区信访代理机制,全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信访立案办结率达95%,实现了节假日和重大节会活动期间进京赴邕非正常上访“双零”目标。 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及尾矿库、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改率达100%,年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积极部署应对强台风“尤特”等自然灾害,做好防汛抢险和防范地质灾害等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了政府务实高效廉洁新形象。 认真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结率100%。坚持依法行政,推动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制定完善了《万秀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营改增”试点等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绩效考评和行政问责,不断完善机关干部作风检查通报、每季度作风效能会议和重大事项督查约谈等工作制度,干部队伍执行力、协同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提升。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大力整治“四风”,以区政府名义印发的文件和召开的会议均较上年减少,“三公”经费支出压缩16.3%。 一年来,我区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扎实有效;监察、法制、统计、编制、城监、环卫、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联、科协、老龄等工作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万秀区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城乡面貌发生的每一处变化,人民群众得到的每一点实惠,无不体现着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无不凝聚着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无不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辖区的部队和中直、区直、市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万秀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工作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的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历史包袱还很重,财政和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困难大;二是民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改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生活条件还需加大工作力度;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平安万秀、法治万秀建设的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行政区划调整后续的机制体制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五是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上还需下更大力气。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14年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区划调整后万秀区政府全面履职的第一年。当前,我区发展形势与全市一样,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提质升级的关键期。在新的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使我们坚定了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等多重利好政策叠加带来的新机遇,为我区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对新万秀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我们破解难题、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划调整前的多年积累,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抢抓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万秀区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我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区委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以“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为主基调,坚持“产业强区、开放兴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三年一工程”活动,着力加快现代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两区三园”、“五商圈六新城”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和谐新万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2014年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开放增添动力,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平台,为跨越发展筑牢根基、拓展空间。 努力拓展开放合作平台。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梧州国际宝石节、梧州骑楼城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推进与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发展。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坚持政府交往与民间交往“两手抓”,扩大与发达地区及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的交流合作,借力助推万秀区发展。 加快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抓住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配合做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积极参与探索跨省区区域合作与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优惠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1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13平方公里先行区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新增20家企业落户。 着力提高财政保障水平。继续争取各类国家专项扶持资金、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以及自治区和市更大的政策倾斜与支持。争取进一步提高我区对梧州工业园区企业新增税收、神冠蛋白公司税收的分享比例。年内争取全部清兑历欠群众集借资款。积极探索“财随事转”体制,提高财政支出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区本级、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和公务卡结算制度。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继续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房屋租赁经营权流转,盘活农村资产;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有序流转,提高农业发展多元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二、突出投资拉动,持续打好项目攻坚战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以项目的大建设带动大投资、推动大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区列入市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共120项,总投资232.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9.04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3项,年度计划投资40.98亿元;新开工项目55项,年度计划投资28.06亿元;前期项目2项。要按照承责团队“五个一”推进机制要求,着力破解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加快建设进度,形成更多的实物工程量和投资额,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 科学谋划大项目。深入研究国家、自治区、市投资导向和“十二五”规划重点,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筛选策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民生事业、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不断调整充实项目库。抓住粤桂深化合作机遇,围绕“两区三园”和“五商圈六新城”,积极研发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力争完成28个项目研发任务。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突出面向粤港澳地区招商,力争引进5个投资1亿元以上、2个10亿元以上大项目,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2亿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自治区、市级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笼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基础设施、民生民利等领域。完善和规范融资性担保体系,促进银企合作,力争金融信贷资金达30亿元。加强土地管理,用好用足用活低丘缓坡土地使用等政策,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整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切实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三、突出转型提质,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坚持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推动园区扩容提质。进一步完善“两区三园”规划和产业布局,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重点,加快松脂生态、食品医药、塘源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建设步伐,同步推进钱鉴工业小区、盛意达文化创意城、宝石加工集中区建设,打造精品特色园区。多渠道筹措资金6.5亿元,重点加快大园桥、塘源一号路、扶典冲排水渠、食品医药产业园大道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培育园区主导产业,提升园区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一批中小企业,扩大园区企业就业容量。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区的占比达70%。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做好融资、用工、水电等生产要素的统筹协调,及时兑现扶持企业的优惠政策。围绕松脂、食品、医药、林产林化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积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非公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培育小微企业发展,力争新发展微型企业120家。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投入25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从原材料生产向精深加工和生产终端产品转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实施专利、标准、品牌、商标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积极争创国家、自治区级品牌和著名、驰名商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中国知名品牌示范园区。 四、突出固本强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巩固农业发展基础。稳定粮食生产,力争粮食总产量达2.45万吨。继续推进巩固农村安全饮水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落实,开展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继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重点抓好夏郢镇旺坡村、龙湖镇塘源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推动一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建设六堡茶、思委米、夏郢菜、中草药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强食品安全认证和农业品牌创建,进一步打响“六堡茶、思委米、夏郢菜”三大品牌。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从源头上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引进3家实力强、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绿农水果、百强蔬菜、竹海六堡茶等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五、突出商贸旺区,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高铁时代的到来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打造“商贸核心区”。不断完善商业圈的重要商业节点,加快旺城广场、梧州名都等生活性物流项目建设,打造中山广场、地王广场商业综合体,确保完成年度商贸流通项目投资任务。继续完善骑楼城、鸳江丽港、宝石城、太阳广场、旺城广场等“五商圈”的功能,扩大商圈规模、提升商圈档次。充分利用五坊路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丽港商业街、大东上下路步行街、富民赏石美食花卉文化街、河西老码头美食街等优势商业资源,丰富特色商贸内涵,促进社会消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 着力配套发展生产性物流业。力争建成紫金村综合码头一期、中储粮码头、大利口码头一期、莲花山物流小区等项目,加快紫金村综合码头二期建设。发挥物流仓储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合作,促进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经营迈进。 着力推进“旅游中心区”建设。充分挖掘老城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中共广西特委旧址、凤凰村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民主路维新里、骑楼城—龙母庙—历史文化长廊国家4A级景区等历史文化游以及仙人湖、圣文园、桃花村、宝石城、茶花生态园、蜂产品生产基地等休闲生态游,不断提升辖区内各旅游线路和景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配套和功能,抓好骑楼城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着力培育发展新业态。继续办好骑楼城文化旅游节、宝石饰品设计大赛等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与节庆文化有机融合,促进旅游业和会展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着力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 六、突出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魅力彰显。 着力抓好城镇化建设。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空间拓展的机遇,加快推进粤桂新城、“三冲”新城、龙湖新城、太和新城、富民新城、高旺新城“六新城”开发建设。加强规划对接,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红岭拓展区(太和新城)、富民新城等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夏郢镇总体规划,力争年内启动辽塘等地块开发。加快南岸片区开发,配合推进西江四桥、高旺防洪堤、塘源防洪堤、环城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城市管理新机制,试行城市环境卫生清扫市场化管理和清运网络化管理并行模式。加大“打非治违”工作力度,杜绝乱搭乱建和违规抢建等行为。积极配合市理顺市政设施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抓好2万亩上山造林、3000亩通道绿化、6个村屯绿化等工作,巩固创森、创园成果。继续加大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工厂一路等片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推进石鼓冲地灾综合整治搬迁安置和房屋拆除工作,确保“三冲”地灾综合整治年内圆满收官。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发挥好示范点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美丽万秀·清洁乡村”活动,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健全长效的垃圾收集清运机制和保洁制度,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七、突出以人为本,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持群众至上、民生第一理念,始终把群众期待作为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积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认真倾听广大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实事求是解难题、纾民忧、办实事,围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筹措1.82亿元继续办好10件民生实事工程,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人民。 抓好安居乐业工程。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确保完成17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55套教师公租房建设、新增廉租住房补贴发放等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就业创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工作实现“三个100%”的目标,实现新增就业86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加大劳动保障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幸福院建设,推行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大力支持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扩大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范围。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区医疗卫生综合防控能力。落实计生政策,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利益导向。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第三年攻坚工作,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法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通过整合资源、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打造具有万秀特色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加大“严打”集中行动力度,实现治安专项整治常态化。试行物业安全管理、有偿保安服务、外来人口公寓化管理新举措。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注重发挥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积极开展“无诉村(社区)”创建活动。推行信访维稳长效机制,深化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扎实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突出转变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核心,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快职能转变。切实接好管好自治区、市下放的各类审批事项,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开展基层单位机关干部下村(社区)、进厂企活动,努力用市场的“活力指数”换取经济的“发展指数”,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禁令,进一步改进作风,坚决反对“四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跟踪督查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确保政令畅通。 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加大对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办理落实力度。加强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制度建设,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有关规定,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继续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推进预算决算公开透明。完善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投资的跟踪审计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位代表,在全力抓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依法保障公民特别是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档案、气象、地方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信心满怀,科学发展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和谐新万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来源: 梧州市万秀区政府) |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788-sb.com 桂ICP备14002522号-1 梧公网安备:45040502000074号 电话:0774-2023242 传真:0774-2028918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